当前位置:首页
> 部门资讯 > 市内要闻

逐绿向美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典范

发布日期:2023-03-03 08:41 [ ] 浏览次数:


黄海湿地万鸟翔集,千里海疆林海绵延,湖荡湿地生机勃勃……国际湿地、沿海绿城,此时春光正好。


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推动绿色发展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。当前,盐城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积极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围绕坚持全过程防控、全地域保护、全形态治理,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、修复和综合利用,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,大力发展生态经济,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典范。


生态修复,守护“湿”与远方


时值早春,数以万计的鸟儿正在东台条子泥湿地停留。它们中有普通鸬鹚、灰鸻、蛎鹬、白鹭、苍鹭等,春迁途经此地短暂停留,补充能量;也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等,在此越冬,经过一冬天的停留,等待北飞的时机。


蓝天碧水之间,湿地上鸟鸣声此起彼伏,共同奏响生机盎然的春之曲。近年来,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决扛起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责任,扎实开展湿地修复,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,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,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,在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,又成功创建“国际湿地城市”,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盐城经验。


浩瀚黄海的滋养生生不息。582公里海岸线、76.97万公顷湿地,盐城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、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,是全球候鸟迁飞的重要枢纽。


当前,我市积极实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一期)生态修复工程,推动东台条子泥、建湖九龙口、盐都大纵湖湿地“生态岛”试验区、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,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;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(NbS),探索“为鸟留食”的“生态+农业”模式,推广“金融+生态”创新试点,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。


持之以恒的守护与改善,激发出盐城湿地的更强活力,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,生态优势得以彰显。全市自然湿地面积约56万公顷,其中受保护湿地面积达34.74万公顷,自然湿地保护率约62%。盐城湿地共统计监测到27种鸟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81种鸟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35种鸟类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红色名录“受威胁”鸟类。


深化国际湿地生态合作,放大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优势,进一步扩大滨海生态保护国际朋友圈。我市成为首届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举办地,倡导成立全球滨海湿地城市联盟,汇聚全球智慧,凝聚各方共识,提升湿地保护国际化、科学化水平,为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实现更高水平绿色创新发展探索可行道路。


厚实家底,筑牢生态底色


春风催新绿,植绿正当时。海碧映林绿,沿海地区种下成片中山杉、乌桕等耐盐树种;城乡春意浓,公路沿线、河道堤岸、村庄地头,新栽植的树苗错落有致、迎风挺立……


厚植绿色家底,铺染发展底色。当前,我市积极推进国土绿化,深入挖掘造林空间,充分利用边角地、废弃地、盐碱地、未利用地,以及沿路、沿水、沿城、沿村、沿厂、沿田等沿边隙地,推动宜绿空间应绿尽绿,全年计划新造林达1.43万亩。


同时,广泛开展绿美村庄建设,重点推进围村林带、水系林网、道路林网、农田林网等“一带三网”绿化,计划新建19个、改造提升11个绿美村庄。全面推行林长制,不断提升林业管理水平。加快实施盐碱地造林试点,年内新增盐碱地造林1500亩。


良好生态环境让盐城人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。2022年,全市优良天数比率84.1%,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保持全省第一;5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均达100%,同比提高5.9个百分点;新增造林1.3万亩,林木覆盖率达25.17%……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地更绿,环境治理从“治标”迈向“治本”,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。


保卫碧水蓝天、守护绿地净土。今年,我市继续围绕大气、水、土壤、海洋、生态等工作,深入打好五大保卫战、九大攻坚战,深入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方案,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“两山”实践创新示范基地、美丽海湾等创建成效,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、全面向好、越来越好。


持续擦亮“盐城蓝”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围绕PM2.5和臭氧浓度“双控双减”、NOx和VOCs协同减排、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,扎实开展扬尘污染、挥发性有机物、机动车尾气、餐饮油烟、清洁城市等专项治理行动。


百河之城,水润民心。加大河道水环境整治和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力度,推进以通榆河、新洋港、串场河整治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工程,建立完善市县镇污水处理一体化运营机制。同时,健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、调查评估与风险管控机制,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和历史遗留污染地块数据库。


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基础上,我市更加注重沿海生态风貌保护,整体谋划布局全市域生态空间,依托东部黄海湿地、西部湖荡湿地、淮河入海水道地理形态,着力构建“H”型的市域绿色生态布局。


点绿成金,加快价值转化


荷兰花海花咖节、黄海森林公园“兔乖乖来林”主题活动、东台条子泥守护大使科普研学亲子营……2023年春节黄金周,盐城全市重点景区接待游客381.49万人次,同比增长26.8%,实现景区内综合收入3.55亿元,同比增长31.96%。


绿色,不仅是生态优势,也是经济红利。盐城不断擦亮“世界自然遗产”和“国际湿地城市”两张国际名片,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,把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。


栽下一棵树,收获的不仅是一片绿。紧扣林业提质增效主题,我市大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,发展以林旅、林禽、林苗、林农等模式为主的林下经济,全市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58.21万亩,育种育苗面积16.32万亩,2022年全市林业总产值312亿元。


生态旅游发展,不仅满足了游客对“诗和远方”的憧憬,也打造出增收致富的生态产业链。强化沿海旅游资源整合,着力提升沿海旅游品质,做好世界遗产地后半篇文章,盐城正持续发力。


世遗效应不断放大。盐城以产业化思维谋划世遗经济发展,科学规范保护区,优化体验区,提升人气区。按照“核心‘3+2’、配套‘1+1+5’”布局思路,具象化打造丹顶鹤、麋鹿、勺嘴鹬“湿地吉祥三宝”,持续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放平台效应。黄海森林公园美居酒店、鹤里渔乡民宿等一批特色项目依次开放。大丰荷兰花海创5A级景区通过省级验收,大丰斗龙港创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。


全域旅游逐步彰显。盐城围绕“探秘自然遗产、解码古老串场、戏水湖荡湿地、寻踪黄河故道、传承红色基因”等5条文旅经济带建设,整合提升19个盐城市级旅游园区。加快西溪、珠溪、大纵湖、九龙口等重点项目提档升级,不断丰富产品供给。1518公里美丽乡村公路串珠成链。大丰创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,东台、射阳、亭湖、盐都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。大丰荷兰花海旅游风情小镇、东台天仙缘小镇、盐城大洋湾唐渎里等3家创成省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。


向海而生,因绿而兴。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统领,盐城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之城,做美生态、经济“双面绣”,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典范,充分彰显“国际湿地、沿海绿城”的生态魅力、发展活力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。


来源: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
打印 关闭